稳压器

这么多东西是“隐形杀手”不少家庭都中招赶紧看看!

时间:2023-11-01 19:49:30 文章来源: Bob官网

  深圳因市民食用自采野生毒蘑菇导致中毒的事件呈增长趋势,仅2018年就有9宗,1人死亡(据统计,全市出现死亡人数的食物中毒事件

  3月21日,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局长李忠率领“食事街知”基层零距离调研组首站来到宝安,就调研课题开展情况、取得的效果进行问诊把脉。为精准开出良方,摸清市民的家庭食品安全意识水平和市民普遍养成的食品安全行为习惯,“食事街知”调研组专门委托市食品药品安全志愿总队采用“线上+线下”发放调查问卷和“走访家庭”的形式全面摸查,仔细地了解市民日常家庭饮食的食材来源、厨房卫生、加工程序等情况。214份问卷调查显示,有17名市民有家庭食物中毒的经历。

  “食事街知”基层零距离调研组,围绕食材来源、食材储存、食品标签信息、饮食上的习惯、食安常识等内容重点设计17个问题进行调查。

  问卷反映,214名市民中仅有95名反映会将冰箱内的生熟食物分开存放,另有119名表示“有时”或“从不”将冰箱内生熟食物分开存放,其中有9.81%的市民选择“从不”。

  有16.36%的市民在制备生食、熟食和水果的过程中,刀具、砧板、菜盆从不分开使用。砧板分开、刀具分开或菜盆分开的比例也仅为44.39%、26.17%和13.08%。

  仅有15名市民表示会每天整理一次家里的食品,比例仅占调查人数的7.01%;而“从不”整理的比例则达到13.08%,有28人没有定期整理家中存放食品的意识。

  有接近19%的市民选择常温保存剩饭剩菜并食用,其中3.74%的市民选择不加热就直接食用。而“直接丢弃,从不吃剩饭剩菜”的市民占比仅14.49%。

  问题五:部分市民有过户外采摘野生蘑菇、野菜并加工食用的经历,部分市民食用过河豚鱼

  有10%的市民有过在公园、山间、路边等户外场所采摘野生蘑菇、野菜并加工食用的经历,其中有4名市民表示“经常”做这种事情。另外,有25名市民表示曾食用过河豚鱼。

  在家里用餐后出现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有36.45%的市民表示“到药店自己对症买点药吃”或“先观察一阵子,如无大碍就不管了”,仅有63.55%市民表示会“去医院看病”。

  根据宝安区疾控部门的调查多个方面数据显示,近3年宝安区共发生食物中毒16宗,其中学校食堂、集体食堂等重点场所实现“零事故”,家庭食物中毒12宗,1人死亡。

  宝安区食药安办分析,辖区家庭食物中毒情况呈现几大特点:一是中毒发生的时间大多分布在在夏季,其次为秋季;二是引起中毒的根本原因为误食有毒有害于人体健康的物质,植物毒素所致的中毒较为多见,食用受污染的食品引发的中毒为次要原因;三是家庭食物中毒致死比例相比来说较高;四是低收入人群家庭食物中毒比例较高。

  为提升市民食品安全意识,培育家庭食品安全行为,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宝安分局开展了大量宣传科普工作。一方面,通过“星期三统一执法日”“农产品任你查”“9号查酒”等阳光执法行动开展食品安全知识科普教育;另一方面,利用纸媒、电视台、自媒体等平台传递食品安全知识,并在候车亭等公共场所设置食品安全宣传牌,进行食品安全风险提示。

  此外,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宝安分局还联合宝安区教育局开展“校园食品安全宣传月”活动,通过班级食品安全主题班会,对孩子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养成良好的行为模式,并通过孩子带动家长,实现食品安全“小手拉大手”的效果。此外,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宝安分局、宝安区疾控中心、宝安区城管局、福永街道办事处连续三年在凤凰山广场开展“禁采误食毒蘑菇,预防食源性疾病”主题宣传活动,宝安区城管局组织对全区绿化带、公园等进行了集中清理。

  目前,全市“一街一车一室一中心一基地”已投入运转,宝安区也充分的发挥其科普宣教基地的作用,累计开展进社区、“你送我检”等现场科普活动101场次。

  值得一提的是,宝安区食药安办还利用食品安全志愿者队伍的力量,在2018年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期间,联合团区委建立“创食安 义起来”食品安全主题U站,通过食品安全工作坊、食品安全有奖问答、食品安全主题文艺表演等形式普及家庭食物中毒防控知识。

  随着科普工作的深入,宝安区食品安全科普宣传工作的覆盖面和参与度均得到明显提升。但辖区监管部门发现,家庭食品安全行为培育工作仍存在几方面问题:一是科普宣传工作扎根社区的广度和深度仍然不够;二是短期内频繁更换宣传主题导致宣传效果有限;三是宣传内容、形式与受众接受能力不匹配,效果不理想。

  宝安区卫生健康局公共卫生管理科科长王亚表示,目前对长期在深的居民以及凤凰山片区的科普宣传工作成效显而易见,毒蘑菇中毒事件发生率较低,建议加强在凤凰山以外的普通市政公园的宣传引导,增设禁采食野生蘑菇警示牌以及在春节后返工高峰期加强对新进外来务工人员的科普宣传。

  调研当天,“食事街知”调研组在现场了解了宝安区开展的毒蘑菇主题宣传科普活动后,给予了充分肯定。在座谈环节,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业务处室负责人、市卫健委爱卫处相关负责人、食品安全专家、卫生疾控专家等各界人士结合市民家庭食品安全行为培育工作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透过调查数据情况,能够正常的看到消费者大多具有较强的自我保护意识和食品安全意识,日常食材大多是通过大型超市采购,有检查食品日期、保质期的习惯,也知道不吃来路不明的食品。但仍存在部分需改进的问题:大部分市民关注了食品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却忽略了存储条件,轻易造成食品腐败变质;生熟食品未分开,易导致交叉污染;加工生熟食没分开工具。市民家里最好准备3块砧板,用于切制生食、熟食、蔬菜水果,保障食品安全;有关部门有必要通过种种渠道宣传食品安全知识,粉碎食品安全谣言,及时给市民答疑解惑,培养市民食品安全理念。

  调查工作开展得创新、扎实、有意义。目前存在的家庭食品安全不规范行为其实是生熟食品没分开、制作的步骤不规范等,而采摘食用野生蘑菇问题也较为突出。杨国武透露,广东省历年食物中毒造成死亡的,95%以上是食用野生蘑菇造成,因此食品安全风险宣传教育问题不容忽视。

  为保障食品安全,家庭食品制作,需注意食品添加剂的合理使用,并遵守十条黄金规则:①使用符合卫生要求的水;②选择经过安全处理的食品(不采摘野外植物加工制作食物);③反复洗手;④避免生食与熟食接触;⑤做熟的食品应立即食用;⑥精心储存食品;⑦彻底烹调食品;⑧彻底再加热熟食;⑨避免昆虫、鼠类和其他动物接触食物;⑩保持厨房环境清洁。

  近年来家庭发生急性食品中毒事故多为野生蘑菇、四季豆和河豚鱼等鲜活农产品,建议有关部门加大科普宣传教育力度,分类分季节分阶段开展多形式多样化进社区宣教活动,让市民增加获得感和食品安全知识。

  近年来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牢牢把握重点环节、重点渠道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有效进行风险防控。建议市民去正规的批发商业市场、农贸市场、超市购买农产品,不要盲目偏信无资质的小摊贩出售的自种菜、自榨油等自制产品,更要避免食用自采自捕的野生动植物。

  建议各区(新区)推广家庭安全饮食经验,将家庭食品安全纳入风险交流,并作为食品安全工作的宣传要点,提升市民满意度;各区食品监管部门应加强与辖区疾控部门交流合作,做好家庭食品安全防控工作。

  家庭饮食属于“餐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志愿者做的调查问卷也显示接近90%的人会在家做饭,家庭食品安全需要引起格外的重视。家庭食品安全科普需要理性和科学相结合。建议继续完善科普规划,针对不同人群、不同内容、不同媒介、不同时期实现精准科普。一方面,开展信息化科普,搭建新媒体科普传播矩阵,构建“互联网+科普”新格局;另一方面,结合食品安全问题时令性特点,开展专项科普宣传,在回应社会关切、引导社会舆论时,同步开展引导式科普。此外,扎实推进食品安全科普常态化,加快建设食品安全科普基地,推动青少年儿童食品安全科普教育纳入素质教育体系。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组成单元,食品安全科普和风险交流除了开展全社会普遍发动的共治共管,更应该积极调动家庭的积极性。在未来的食品安全宣传和科普工作中,应针对食品安全的难点、重点、热点,做好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的科普传播。同时,统筹媒体资源优势,有明确的目的性的向不同群体定点定向推送,力争让重要的食品安全信息及时传递到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市民,实现信息传播的全覆盖。

  志愿者在走访调查时,部分市民反映家中蟑螂肆虐。对此,梁桂介绍,家庭“四害”包括老鼠、苍蝇、蚊子和蟑螂,携带细菌较多,家中消杀持续周期达一个月效果才好,物业公司或第三方机构开展的消杀并非一劳永逸,市民也要注意做好厨房卫生的清洁以及食材原料、剩菜剩饭的封存,物理隔断,避免“四害”传播致病细菌。

  家庭食品安全事件发生概率大、影响广,对此,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主动作为,将家庭食品安全行为培育纳入工作范围,是一种积极的尝试。近年来,监管部门通过多种方式开展了宣传科普教育,特别针对外来务工人员、低收入人群进行了食品安全风险隐患提示。下一阶段,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将针对调研发现的问题,抓好重点防控,进一步发挥“一街一车一室一中心一基地”的作用,更加深入广泛地开展科普宣传,从养成良好的家庭卫生习惯和教育群众辨别有毒有害于人体健康的物质常识入手,重点增强外来务工人员、低收入人群的食品安全防范意识,切实降低家庭食物中毒发生率。

Bob官网
bob苹果app
BOBAPP官网下载IOS